阅读量大的孩子中学成绩好

更新时间: 2023-04-02 05:16:17 发布时间: 152天前 阅读量: 394 次

在朋友圈里,形成了一个家长“晒娃”的规律:在小学一二三年级时,家长们习惯日常晒娃,夸赞自家孩子多么优秀,是将来考清北的料;可到了四年级后,很多家长好像突然从朋友圈“消失”了一样,不再晒娃,孩子上初中后又变成了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无奈。

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?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孩子欠下了“阅读债”。

一位在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的培养表示,很多孩子上初中后成绩下滑,原因是阅读能力差,理解不了各个学科教材、试卷中的抽象文字,导致不仅语文成绩不好,其他各学科的成绩也都不理想。

家长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,进行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,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解能力。千万不要抱有等孩子上初中再抓阅读的心理,初中的学习科目和学习难度比小学时增加不少,可以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,尤其是理解能力差的学生,本来学习效率就低,阅读时间更加有限。

等孩子上了初中再还“阅读债”,风险太大,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抓好阅读。

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?

很多家长疑惑,家里给孩子买的书也不少啊,但孩子真正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没几本,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,绝大多数书籍都躺在角落里吃灰。

对于这种现象,一位清华教授的解释很有道理:“有的时候家长过于关注学习这件事,却忽略了学习是智取而非勇夺!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很多时候,家长给孩子选购的书籍,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买的,专挑自己认为好的书,却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、喜不喜欢。要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,就应该选择孩子喜欢读、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书。

但如果完全将阅读的选择全交给孩子,让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的话,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落入只喜欢看漫画书的低质量阅读中,同样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养成。因此,家长应该在给予孩子选择权的同时,也要在书籍的具体类型和内容上有所限制,引导孩子去读一些有营养、对将来学习有益的书籍。

今天推荐2套适合小学生看的、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书籍,供家长们参考。

第一套是《给孩子的中国通史》,它按照古代中国朝代更迭的时间先后顺序,从《二十四史》《清史》《资治通鉴》等经典史籍中精选182个历史典故和传奇人物故事,改编成小学生看得懂、喜欢看的历史小故事,结合精美的插图,让孩子爱不释手。

它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,分《先秦》《秦汉》《三国两晋》《隋唐》《宋元》《明清》六册,把历朝历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、科技文化知识等都串联起来,让孩子全方位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。

同时,这套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,采用了文字+拼音+插图的设计,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,阅读门槛低,孩子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,就可以自主阅读。

更加贴心的是,它紧贴当前小学、初中的语文、历史教材,每个历史故事中都设有“知识拓展”等板块,对相关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、荣辱得失等进行总结升华,并介绍一些拓展性的知识,帮助孩子增加知识储备、提高文化素养。

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这类历史书籍是比较容易产生亲近感的,建议可以用它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。

第二套是《四大名著无障碍阅读版》,“四大名著”是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,也是中高考的必考内容,并且近年来“四大名著”在中高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相较于“四大名著”原文的艰涩难懂,这套《四大名著无障碍阅读版》将原文转译为现代文,通俗易懂,小学生看了可以为初中、高中打下基础。

它通过导读、重点注释、知识链接、品读与赏析、行文笔法等版块,重要句子都用彩色波浪线划出来,帮助孩子抓住阅读重点、学习里面的写作技巧和理解内容,达到积累素材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效果。

另外,这套书还贴心赠送了人物关系图谱,把“四大名著”中的人物关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,有了人物关系图谱的帮助,孩子可以很快理清里面的重要人物以及人物关系、人物特点,提高阅读效率。

它的最大特点是“考点手册”,将历年中高考关于“四大名著”的试题收录在对应的章节中,让孩子看完一个章节后做一做真题,强化理解记忆,扎实地掌握考点。

这套《四大名著无障碍阅读版》既可以帮助孩子完成“四大名著”的阅读,又可以让孩子抓住中高考的考点,效率非常高。

这2套书都非常经典,只要鼓励孩子坚持看、认真看,多读几遍,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,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写作方法,锻炼思维能力,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,从而避免上初中后成绩滑坡。

高考,中小学,小升初


相关文章